当年,两个学界大力士开单子,一个开出巨长的最低限度必读书目,结果被人怀疑他是想让小青年去劳改;另一个只说了简单的两句话,一本书都没开,只要大家少读或不读中国书,多读外国书,结果造成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矫枉过正。
读中国史,一般来说,先断代后通史再专门史。这个单子里基本只推荐系统著述,不推荐原始史料,且尽量是白话文著述。
1、徐中约:《中国近代史》(上、下) (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2年)
此书原系英文著述,再版6次后,终于有了中文版。1978年牛津大学出版社纪念五百周年发表之文告,列举数十学术名著,徐著即为其中之一。 在同类著作中,此书具有难能可贵的清醒,客观,无党见的优点,要了解中国近代史,此书不可跳过。
2、郭廷以:《近代中国史纲》(上、下册)(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,1986年)
郭氏一生致力中国近代史,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长, 此书的写法比较朴素,但材料扎实,信息量大,开初看起可能枯燥,读进去之后始觉其精湛。和徐著相比,此书更重使用第一手材料,但综合与分析方面,则稍逊。
3、李剑农:《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1840~1926》(复旦大学出版社,2002年)
作为曾经的政治人物,他在著述中几乎不带党见,也不为自己参加过的政治事件避讳,难能可贵。 此书在学界口碑甚佳,比如学者费正清就认为是“中国近代政治史最清晰的唯一全面的评述”而民间非学者宋石男则写诗为证:“近代史不读李剑农,就破万卷也有球用。”
4、左舜生:《中国近百年史资料初编.续编》(民国丛书第5编 上海书店 1990年)
左氏此编成于1930年代,部头适中,选料精心,对入门者尤其有用。
5、马士(美)《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》 (上海书店 2006年)
马士是晚清在中国海关担任30多年官员的当事人,曾担任著名的赫德之助理,写起1834-1911年的中外关系史自然得心应手。此书名字听起来硬邦邦的不可爱,但读起却一点都不刻板僵化,实际上也不仅限于中外关系史的范畴,国外汉学界更喜欢把它看成一部中国近代历史的小百科全书。
6、萧一山:《清代通史》(全五册) (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)
萧一山是梁启超的学生,他还在读大学时,激愤于当时居然没有象样的中国人写的清朝史,而只有一部稻叶君山的《清朝全史》,且其书多大和民族眼光,遂自己动手,要写一部打败日本鬼子的学术巨著。没想到这一写,就写了他大半生。
7、孟森:《明史讲义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)
“卅年披尽前朝史,天假成书意尚殷”。
这是北大师生为孟心史做的挽联,这部《明史讲义》是1930年代初孟森在北大授课时的讲义,初版时是《明清史讲义》,现在分开刊行,于体例上更为得当。 由于是讲义,难免简略,也许看得不过瘾,但对初上手的人来说,简略干净,脉络分明。
8、费正清(美)、崔瑞德(英) 总主编:《剑桥中国五代两宋史》 (待出)
中国至今没有一部近现代学者所著水准超拔之断代《宋史》。近现代研究宋史最牛的两个人,一个是早夭的张荫麟,一个是稼轩首席研究家邓广铭,两人都没写出系统的断代《宋史》。 费正清的本行是中国现当代政治史研究,不一定是总主编剑桥中国史丛书的最佳人选。此套丛书的特点是中西合璧,既有中方史家,也有西方牛人,方式是各人分专题写作,合之成书,其史学模式基本是西化的。
9、岑仲勉:《隋唐史》(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)
从一个财政科小科长,到一位史学名家,岑仲勉给各位史学爱好者做出了榜样。只要坚持,只要确有天赋
10、吕思勉:《两晋南北朝史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)
史学家严耕望曾说:“论方面广阔,述作宏富,且能深入为文者,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、陈垣援庵先生、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”,这论断实在中肯。遗憾的是,四人中间,吕氏最受冷落。
11、翦伯赞:《秦汉史》(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)
在今天,翦伯赞的名声并不太好,主要因为他的《中国史纲要》,与范文澜《中国通史简编》、郭沫若《中国史稿》,并称“马列中国通史”的三大件。 此书一目了然的缺陷是过度渲染农民起义,僵硬分析社会经济,优点则是资料丰富,文笔生动。
12、童书业:《春秋史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)
童书业是顾颉刚的弟子,顾颉刚曾在给童书业的信中说:“有您这般的功夫和识力,经与子打通,春秋史与战国史打通,发见前人所想象不到的问题,真是出人意外,入人意中。
师傅对弟子的赞誉也许有些夸大,那么我们再看另两位史家对童书业《春秋史》的评价。
一个是吕思勉,他说:“言春秋者,考索之精,去取之慎,未有逾于此书者”。另一个是李学勤:“就春秋史专著而言,迄今无可取代此书者”。 童书业虽是顾的弟子,但一生未曾受过正规系统教育,最高学历只有小学。说他是体制外的高手,并不过分。
13、邓之诚:《中华二千年史》全九册(中华书局 1983年)
邓之诚是个极高明的剪刀手(并非贬义),在通读并熟读正史、政书、杂史以后,他大刀阔斧地砍斫出传统史学视野中的中国通史,晓畅明白,风樯阵马。
14、钱穆:《国史大纲》(上、下)(商务印书馆 2002年)
他号称中国现代“最后一个通儒”,涉猎之广,取材之阔,令人两眼冒火。但其本人,也是自学成才,最早在中学当教师,顾颉刚发掘并推荐他到燕大后,才成长为一代名家。
15、内藤湖南(日):《中国通史》(上、下)(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)
恨日本人,更恨日本人为何能把中国的历史、文学研究搞得那么出色?! 他这部通史最大的特点,在于注重中国文化在历史中的贯穿沿革。 一个“非我族类”的日本学者,对中国文化能够有此认识,实属不易。
16、谷口规矩雄等(日):《中国通史》 (台北稻香出版社 1990)
由于是日本人,在对一些中国相对敏感的史论或事实叙述上,基本没有束缚。此外,参与本书撰写的几位作者均无明显政治立场,因此很少带有党见或民族情绪。 此书值得一读,但是比较难找。
17、萧公权:《中国政治思想史》汪荣祖译(上、下)(台北联经,1982年)
萧公权少年时代在国内接受传统学术训练,后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,得以在学术研究上“打通中西”。不过也时有让人疑惑的新论,如论墨儒同流,墨翟与孔子精神相通。
18、胡适:《中国哲学史大纲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)
这本书实际只写了中国古代(先秦)的十数位大哲学家,起自老子,终于荀子,深入浅出,明白如话,非常好读。据齐思和说,在上世纪20年代,青年学生的书架上几乎人手一册此书。而梁启超在此书风靡之时,专门搞了个讲演辩论会,当面公开批评胡适,多少也带点嫉妒之心吧?
19、梁启超:《清代学术概论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)
此书借佛说一切流转相均有“生、住、异、灭”四期,将清代学术分为启蒙期(生)、全盛期(住)、蜕分期(异)、衰落期(灭),别出心裁而能自圆其说。其叙述与议论浑然一体。
20、柳诒徵:《中国文化史》(上、下)(上海古籍 2001年)
不是每个图书馆长都是学问家,但是很多学问家都当过图书馆长,比如蔡元培、梁启超、胡适、陈垣诸先生,这位就是南京国学图书馆馆长柳诒徵。 此书出后,到现在也过了快90年,中国仍然没有一部新的象样的文化史。据说,柳曾为找回南京图书馆藏而不惜向权贵下跪,他实际是将传统文化当成一种信仰,一种犹胜生命的信仰。如果我们读完此书,也可以直接看到他那颗仍然跳动在纸张油墨之间的文心。